穿汉服登记结婚尴尬了谁

时间:2024/12/2 11:06:56 来源:衣服 作者:佚名

穿着汉服、梳着发髻,近日一对新人拿着汉服照到厦门市思明区民政局做婚姻登记,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不能使用。虽然两位新人很快更换证件照,顺利办理了结婚证,但仍对此事存在疑惑和不解。事件经网络传播后,网友纷纷表态,有人为汉服是传统服饰,应当被民政部门接纳;也有人认为结婚证上的照片属于证件照,有证件照的规范,新人穿汉服时所用的发型和配饰不符合这个规范——上述两点,笔者都认可。但还有一种意见,也是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和部分网友的意见:汉服是奇装异服,结婚是大事,必须严肃。这样的照片符合证件照的要求吗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服饰,本就应当在重大仪式和正式场合穿着,怎么就变成奇装异服,怎么就变得“不严肃”了呢?汉服走到今天这个尴尬局面,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今天我们口中的所谓“汉服”,并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所有人都认同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狭义上以中国古代汉朝时期的服饰特点为主要元素的服装,更多人认为“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不是指汉代的服饰,而是指汉族传统服饰。可是要知道,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之悠久,汉族的服饰绝非两套衣服、几顶帽子、一堆配饰就能表达清楚的。所以,汉服到底什么概念,学术上的概念和我们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概念到底怎么区分,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唐开元年间便服男性陶俑其次,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史不甚了了的人,大多数会把“古装”和“汉服”混淆起来,把穿古装甚至是戏服当作是穿汉服,至于自己穿的究竟是汉朝的、唐朝的、明朝的衣服,这些统统不管,有衣服和配饰混搭的,也有衣冠配饰鞋子等等完全混搭的,更有甚者,穿上一些凭空创造的类似动漫里效果的服装,也认为是穿“汉服”,难怪有人会认为这就是一种“奇装异服”。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之前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所以汉服没有地位,说的准确一些,既没有民俗地位,更没有法律地位。很多人喜欢把汉服与邻国的韩服、和服作比较,实际上,这是没得比的,人家那两个虽然是从汉服演化而来,但那才叫真正的民族服饰,有着明确的规范和概念的,譬如日本的和服,制作标准按照专修学校教育振兴会实行的《和服裁缝技术鉴定》以及东京商工会议所实行的《和服裁缝技术鉴定》做了统一,绝不会出现自说自话随便穿什么都被认为是和服的情况存在。和服、韩服不仅婚丧嫁娶要穿着,重要活动要穿着,很多国家重大活动、事项当中也明确规定可以穿着。所以,人家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长辈就教他们怎么穿民族服装了。而是问,中国有哪个妈妈,会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如何穿着汉服?国内有什么重大活动或者仪式,要求统一着汉服的?全国人大会议是我国最高规格,最庄重的会议了吧,着装怎么规定的呢——原则上,全体参加会议的人员应着正装、职业装。其中所谓男士的正装,即常见的“西装、衬衫、领带、皮鞋”模式,少数民族代表的民族服装、宗教人士的特定服装也视为正装。其中,绝不会有汉服的任何地位,因为,什么是汉服,谁说了算?穿和服的武井咲服装审美是生活审美中的重要部分,汉服的设计和制作工艺涉及到30多项非遗项目,讽刺的是它本身却不属于这个范畴,而传统服饰中另一支——旗袍却早已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幸,始终有着一些以民间为主的力量在呼唤着汉服的回归,也基本明确了一定的“形制”,很多年轻人正不遗余力地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发展,也有资本力量看到其中的商业前景,但这一切,距离我们社会面上正真认可和推广这一传统服装距离还很远。沈从文先生的著作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增强民族自信,以炎黄子孙的悠久的文明历史而自豪。汉民族服装服饰作为与华夏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承载了我们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点点滴滴,无论从学术上、理论上、审美上、历史上,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也涌现了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pstreet.com/jkzc/1486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