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肺癌日雾霾研究,我们走了多远i黑马

时间:2024/7/9 8:04:40 来源:衣服 作者:佚名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雾霾橙色预警又来了,关门关窗戴口罩收衣服啦~但你以为这就够了吗,雾霾会死人的你知唔知啊!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而这一天,北京又开始重度雾霾了。而雾霾导致肺癌的忧虑,在这一天显得格外敏感。深蓝DeeperBlue选择在这一天刊发我三年前的旧文,有点意外。因为作为一个至今没有买净化器的顽固分子,我依然相信吸烟对于肺癌的贡献率更大。禁烟一度是个难题,而今北京和上海已先后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的空气质量却未能与国际接轨,甚至距离中国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这么说来,空气污染的治理难度不仅不亚于禁烟,好像还大得多。而且,我们可以拒绝暴露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却很难拒绝暴露在雾霾中。暴露,这个不经意间写出来的专业术语也是在我那篇报道之后重要的新进展。、年,环保部先后发布了中国成人、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到底什么是暴露?唔……你是不是想歪了……环保同行马天杰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暴露行为模式’就是从‘环境很糟糕’这个前提得到‘人民很苦逼’这个结论的中间环节。比如今年北京空气污染居高不下,但北京人民的健康到底受到多大影响?这得取决于人们到底吸进去了多少雾霾。了解市民每天呼吸量很关键。”“环境很糟糕”体现为:空气、水、土壤以及食物中的污染,“人民很苦逼”则是因为这些污染你咳嗽了、哮喘了甚至得肺癌了。几年前流传过段子,说一个在北京跑步的外国人8个月后得肺癌死了。这是媒体很爱的标题,类似的还有“复旦新研究:雾霾可使鲜肺6天变黑肺”。环境-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难建立,不能如此武断说雾霾就导致了肺癌。有点欣慰的是,这些扭曲的新闻近几年再没被炒作过了,至少在我老家亲戚的朋友圈没有看到。可是环保部这项研究结果看上去也很(不)晦(性)涩(感):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为3小时、每日每公斤体重呼吸量为升;儿童室内的空气综合暴露系数是成人的1.1倍-2.5倍,26.8%的儿童暴露于固体燃料做饭或取暖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比如吸烟、烹调油烟、家装污染、打印机等办公材料的使用等。我对于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很感兴趣也做了采访,但没有写稿,因为研究刚刚开始,到“人民很苦逼”还有很多路。不过,这并不妨碍大牛学者们进行后续的研究。来看看、年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GlobalBurdenofDisease1,迄今为止最大和最全面的衡量全球流行病水平和趋势的项目)的结论,媒体盆友们是不是兴奋了,可以用来做标题了:室外颗粒物污染是导致中国居民早死的第五位原因年,在中国,室外空气颗粒物污染导致万人过早死亡;年为91.6万人清华大学2、南京大学3的研究不仅列出了中国的数字,还细分到了来源、地区。燃煤排放是环境中PM2.5的最重要的来源,年,这在中国导致36.6万人过早死亡。PM2.5污染相关的心血管死亡率最高的三个城市是石家庄、济南和天津;PM2.5污染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个城市是成都、合肥和长沙;PM2.5污染相关的肺癌死亡率最高的三个城市是成都、上海和济南。我相信你与我一样,对于这些数字已经麻木了。为什么年是万人过早死亡,年就成了91.6万了呢?是空气变好了,还只是计算的某个参数、方法变化了?对于PM2.5健康危害,我最认可的还是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美国癌症协会经典的队列研究:PM2.5的年平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全病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4%、6%和8%。这个研究最终导致了PM2.5被列入美国的国标,之所以权威是因为采用了跟踪人群的队列研究,在年的那篇报道中专家也呼吁在中国建立。现在中国到底有没有队列,我很久没跟进了,不知道是否有,但即使有,研究结果也不会很快出来。回到最初的“暴露”话题,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体质不一样,不能完全采用美国的研究结果,类似于暴露行为模式、队列研究等基础研究尤为重要,也任重道远。好吧,唠叨了这么久,我不是让大家不相信现在研究报告的数字,而去等待更精确的结论。在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周边环境的不可控下,我们个人力所能及的,就是自己保护自己,除了空气污染,还有那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吸烟、吃得太咸、水果吃得少、运动少……嗯,所以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一直没给自己买净化器,因为我不勤吃水果也不多运动少熬夜,有什么脸只靠净化器维持健康!!!——南方周末汪韬在年披露的全球影响疾病负担因素的报告中,“室外颗粒物污染”从第十六位升至第八,在中国的排名竟升至第四。年初,几场雾霾的倒逼,国人才幡然醒悟呼吸之痛。中国三十余年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起步几与世界同步。然而,三十余年后,为何却是捉襟见肘、难孚众望?1.大气污染对健康有什么危害?中国至今尚缺乏掷地有声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针对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何兴舟在三十多年前就负责了一项全国研究,然而时至今日,已届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依然在念叨:“要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年初几场雾霾的倒逼,国人才幡然醒悟呼吸之痛。国家主要领导过问,全国两会热议,甚至连杭州市长在京病逝也被网民嫁接到雾霾的危害上。然则,中国雾霾危害究竟几何,仍无准确答案。虽然雾霾的危害没有准确答案,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防范和重视雾霾。三十余年征途,尽管部分研究已具国际影响力,但专家们终究仍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绘制精致的片段,全幅的图景依然模糊。孤军奋战,左右掣肘,难掩无奈。这是一个科学难题,但困难远在科学之外。2.最需要的,却是最缺乏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国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pstreet.com/smwt/1435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