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不分对错,只论前世今生专家:争议源于对汉语语音历史演变情况了解不够所致儿时背的《回乡偶书》,近日突然发现读音变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究竟读cuī还是shuāi?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字,均因在如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音与以往不同而在网上引起一片喧嚣。一边是教育部的回应,称新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应以原读音为准;另一边是挠头的网友,看到如今教材中对这些字的注音,在疑惑难道自己以前学的是错的?“以前读错的字现在转正了?”面对网上这种说法,记者采访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及语文一线教学老师后,得到的结论是,这并不是说古诗文中这些字以前读错了,只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我们在熟悉掌握它的今生时,也应了解它的前世。“衰”cuī还是shuāi?两代人有分歧“这是我上二年级时学的诗,就是读shuāi,在课本生字表中专门有标注的拼音”已经上六年级的小学生张雪,在和爸爸就“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中的衰该怎么读时争辩道。可是张雪的爸爸也一头雾水,当初他小学时明明学的是读cuī,怎么到女儿的教材里就变成了shuāi。因网上一则“以前读错的字现在转正了”的帖子,瞬间将一些古诗文中字的读音推上网络争议的风口浪尖。很多市民在看完帖子后,翻了翻现在的字典或是小学语文教材,发现有些字的读音果真与以前不同。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在字典中只能查出qí,并没有jì这个读音。“说”服这个词中的“说”究竟是读shuō还是shuì,确凿的“凿”是读záo还是zuò?“虽然教育部已经在网上回应表示更改后新的审音表还未通过审议,应以原读音为准,但现实中由于前后不同的教材,我和孩子已经对这个字持有不同读音的看法,究竟谁是对的?”市民张先生的疑惑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应辩证地看待这些字的前后不同读音“对于网上大家对古诗中这些字读音的争论,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润智语文”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王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中“衰”读cuī是古音,而现在使用“衰”这个字时读shuāi。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汉字现在演变成简化字,字的读音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不能一概而论是不是该将以前的字读音都与现在统一,而是要从适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家语言规范性两方面来考量。民主西路小学从事多年语文一线教学工作的孟炜老师表示,在古诗文中出现个别字的读音与现在约定俗成读音不同的情况很常见,从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些以前在古诗中有别于现在读音的字,有向现在读音进行统一的趋势。如在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就明确标注为xié,但也有些保留在古诗中读音,如古诗中的“见”,当在古诗文中表示为出现、显露的意思时,则读xiàn。从教学角度讲,这些字怎么读,都是以教育部统一编订的教材和教参为标准。汉字的旧读音应作为历史文化被保留“我也看到了网上关于一些字读音的争议,其实这并不是‘以前读错了’题,这里没有是非对错,这是语言文字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一音不易地把老祖宗的读音全部传承下来,但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流变,尊重约定俗成,尤其是在古诗词的诵读中更应该尊重旧读音,让这些旧读音成为当今字音中的‘活化石’,记录历史。作为高中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会给学生讲解这些汉字读音的演变过程,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对诗词内容、风格、韵律的理解来确定读音。”兰州一中高三语文老师孙红红说。语言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古诗词中旧音读法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古诗文中押韵、平仄等体现出的美将难以传承,如果刻板地将这些古诗文中的字,全部与现行读音统一,便是对历史的一种丢弃。有些字在诗句中特定情况下读古音,并不影响这个字在当今日常使用中的读音,这是可以兼具的。近几年的高考中已不涉及汉字的语音内容,让学生们了解每个汉字的古音及现代读音,了解汉字文化流传演变过程,是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然而,古代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古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对于这些字我们就要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延伸分析争议源于对汉语语音历史演变不了解西北师大文学院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周玉秀教授表示,最近网上对于一些古诗文字的读音问题有争议,这其实是对汉语语音历史演变情况了解不够所致,是可以理解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三要素之一的语音也不例外。先秦语音发展到汉代以后,有些发生了变化;唐宋时期的语音发展到现在,有些也变了。南北朝唐宋时期的人没有意识到语音是变化的,读《诗经》、《楚辞》中的诗歌,有些地方不押韵,他们也改读过。南宋的朱熹是著名学者,他有一部著作叫《诗集传》,是解释《诗经》的,其中有许多改读的地方。这和我们现在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xiá”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不知道古音和今音不同,古人写诗时押韵,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后人读起来不押韵了。但这种改读字音的做法是错误的,明代末年有一个古音学家叫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明确反对叶音说。清初学者顾炎武继承陈第之说,开创了研究古音的新局面,彻底否定了“叶音说”。还有网友们争论的确凿的“凿”是záo还是zuò,这关涉到中古入声的演变问题。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上、去三个声调的演变规律性比较强,而入声调的变化较复杂,在各个方言里的演变结果大不相同。“凿”普通话读záo,方言中有读zuò的。规范读音的标准只能有一个,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所以必须读záo。“说”这个古代入声字很早就有shuō、shuì、yuè、tuō四个读音,其中tuō音是通“脱”字而得,不是它的本音本义;先秦文献中表示高兴的yuè也用“说”字,后来才改为“悦”;有解说之义的音读“shuō”;表达劝说别人听从自己意见时读“shuì”,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多数方言中“说服”一词中均读“shuō”,这并不影响“游说”之“说”读“shuì”音,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及《通用规范汉字字典》都注得很清楚,没有必要再争论。若读上古文献,“说”表示高兴自然还是读“yuè”,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一定要读“yuè”。现代汉语没有继承下来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同的概念现代汉语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表示,如表示穿衣服的词,古汉语用“衣”,依古注今读yì,而现代汉语用“穿”chuān表示,读古文时,名词“衣”读yī,动词仍然要读yì。二是现代汉语保留该词,但其区别音没有被继承下来,比如“食”做名词,当饭讲,古人注释也有读sì的,但现在我们说食物、食品时读其音为shí,对这种情况,按现代读音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律按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读。古诗文读音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关系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大家适当了解一些古音知识,就会减少在阅读时产生的困惑。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