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着一种“第三状态”,传入中国后,被命名为“亚健康”。
啥是“亚健康”?目前众说纷纭——各类专家学者忙着围绕此概念制作量表进行检测判断,各类商家药厂保健品企业忙着运用此概念来营销推广。
要我说,soasy——“亚健康”就是不健康。
健康的话,前面就不用加个“亚”字了,这是常识。
那啥是“健康”呢?
西方人对于“健康”概念的认识,从古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健康观、机械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最初的最初,人类对健康和疾病一无所知,遇到身体各种状况,都归结为神灵所赐,这是原始健康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在解剖学、胚胎学的基础上,在物理学、化学的推动下,西方医学把人的身体类比成了机器:牙是切割机、舌头是搅拌机、胃是碾磨机、胸廓是风箱……进入19世纪,生物学开始占据了医学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医学家认识到了单纯生物医学的局限后,又加入了心理—社会医学的理论,于是演变成了现在西方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中国人是怎么认识“健康”呢?平时咱们说吉利话,最常见的就是祝您“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这四个字很有意思,拆开来看:“身”指身躯(五臓六腑都在里面呢);“体”指除了身躯之外的其他部分(明白什么是“五体投地”,你就明白什么是“体”了);“健”,指强有力(《说文》:健,伉也;《增韻》:健,强有力也);“康”,五条通达的大路(《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合起来看,意思就是:身躯、五体要强有力(中医谓“气血充盈”),身躯和五体之间要通达(中医谓“经络通畅”)!咱们的老祖宗多么含蓄啊,把很多信息都隐藏在文字里了。
所以,“亚健康”的表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就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或道德出问题了;按照咱中医的说法,要么就是气血不充盈了,要么就是经络不通畅了。
那么,中医里的气血、经络到底是个啥?
且听下回分解。
(版权所有,转载前请联系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