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平安投资者开放日要点记录。写在前面:
最近总是有朋友问我中国平安怎么一直不涨,汇丰出事了,华夏的资产也不好,平安不平安呢,要不要卖掉啊。我的反应是,你怎么这样后知后觉呢?现在情况已经够坏了,要跑也要跑在高位,这个时候应该是想平安什么时候能起来,在起来之前我还能不能加点仓位?
言归正传。
这次中国平安投资者开放日的主题是医疗生态。平安医疗板块中比较重要、大家接触比较多的是平安好医生,我自己也用过几次。好医生属于移动医疗的范畴。下面先谈谈我对移动医疗的理解:
长期以来,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平台本身缺乏医疗产业服务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强大的支付方。烧钱产生的流量最终只能转化成一点可怜的广告收入,无法持续推动平台快速发展。而广告行为产生的立场又容易让平台陷于不利的发展地位。这和有强大的商保支持的美国移动医疗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实,如果是在美国奥巴马时代,丁香医生是有机会跑出来的。)
移动医疗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帮助个人预防和控制疾病,从而最终降低整体的医疗费用。移动医疗公司最重要的功能和资产是患者的数据。作为一个平台,海量的数据需要有人来深度挖掘,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供需双方需要高频深度互动。
奥巴马医保法案在推动更多人口加入医保体系的同时,改变了医疗机构的收入模式,即从原来靠病人规模改变为主要依靠医疗的价值——以绩效为手段,把治疗效果、效率和医生的收入挂钩,从而达到了医疗控费的目的。受益于奥巴马医保法案,美国移动医疗公司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远程问诊和在线监护服务爆发式的增长,电子病历和医生点评网站也迅速扩展。可穿戴设备传回的数据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美国当下的医疗产业链条上,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有足够的动力监督医疗机构的绩效,促进医生提高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虽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缓慢,但通过中国平安的医疗生态圈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在平安开放日上,我们看到平安正以好医生和智慧医疗为载体,打通政府、患者、医疗机构、支付方等利益相关方,相信未来随着好医生和智慧医疗的发展,商保的份额增加,平安智慧医疗或将跑出黑马。当然,受惠于科技力量的推动,平安或将不再只是一家传统的保险公司。
说一下本期主题活动最终重要的一个看点:虽然平安好医生本身的盈利“问君归期未有期”,但其已经实现了与平安的主业在获客、黏客、提升价值方面实现了良性的协同。
“中国平安投资者开放日——走进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活动日前举行,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平安智慧医疗首席执行官高孟轩、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分别就平安医疗生态圈、平安好医生、平安智慧医疗等主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并回答了现场媒体和投资者的问题。以下为内容精要:
以下文中的“我们”特指中国平安或平安管理团队。
现在中国每年有6万亿人民币的医疗支出,未来10年,年将达到16万亿。平安在七年前开展了医疗革命,疫情是加速了这一轮的医疗革命,现在平安有12个实体都在围绕这个生态圈展开业务,未来潜力将进一步加速。平安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平安选择医疗健康,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消费者支出和GDP角度,医疗健康和基本的金融发展是息息相关。
首先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社会医疗的支出将大幅度增加。人们不只是病了才去看病,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管理自己的健康。
其次,中国平均医疗健康支出人均支出1.1万人民币,美国是中国的7倍。
在面对这样一个巨大市场的时候,平安是怎么思考的,平安的战略是什么,战略执行的进度和效果怎么样?这对这些问题,平安的管理层给出了以下答案:
一、中国医疗市场的5个参与方:
从政府到消费者,到支付方,到医生,到医疗机构,这5个利益相关方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抓住他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解决他们的痛点。
第一:政府。全国上下必须要管理万个医疗机构,规模庞大,很难管理。同时还要提高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中国政府在公共医疗支出是上万亿但在这方面还要增加更多的资源投入、建设新的医疗设施。新冠疫情给我们暴露了更多的不足,需要弥补。
中国是一个迅速增长变化的医药市场,中国人在生命后期至少有一个慢病,所以有88%的死亡都是和慢性病相关,慢病管理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医疗机构。中国有万的医疗机构,数量多但非常不均衡。
私营医疗机构:数量并不少,私营医疗机构的数量比公营的机构还要多,但是它们只占每年看病量的25%。
公立医疗机构:总量0.3%的医院承担了整个23%的就诊量。
医疗机构面临的三个问题:
1、医疗资源错配、不均衡的问题。
2、基层医疗的能力亟待提高。很多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医院看病,同时,患者对医院有偏见,医院。
3、医疗数据分散。在管理疾病的时候在哪个层级提供服务,目前的医疗数据大家都不是公开的。
对平安来说,不能够只是提供保险,还要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不只是各种简单的诊疗服务。我们必须要和所有的线下机构合作,因为关键在于他们是在线下提供医疗诊疗,我们最后一部分给他分享怎么能通过智慧医疗抓住这方面的机会。
第三:患者。目前在中国有10亿的亚健康人群。有4亿慢病患者。还有万的重疾癌症患者,有2.5亿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最需要的是更好的医疗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从两个角度为患者服务:首先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