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种:
温通经脉行气血
气血运行循经脉流行,方可营运周身,濡养机体,针灸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血液运行。
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扁鹊心书》曰:“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可见灸法具有强壮元阳、防治疾病的作用。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针灸资生经》中云:“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者,宜灸中脘。”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尤其常灸足三里,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更旺盛,还能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9月17日浙江杭州-中医诊疗局部雕塑美容减肥、无痕线雕提升术精品班
针灸的注意事项:
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症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针灸的禁忌:
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患者不宜针灸。
妊娠期妇女下腹部、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等部位不能针灸。
国医分享
中西合璧医学资料库,名医成长之家,基层医生中西医诊疗学习平台,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如感冒风寒、脾胃虚弱、手脚冰凉、精力不济、鼻炎、皮肤病、痛经、月经不调、颈椎病、风湿疼痛以及亚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