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的心理调整一适合于亚健康

时间:2017/8/14 10:09:29 来源:亚健康_亚健康常识 作者:佚名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本质大多是可逆的心身失调。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是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社会等各方面压力日益沉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的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心理应激明显增多,这些都与亚健康不无关系。↑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来看,焦虑、抑郁、工作不适应、失眠等均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这一类亚健康人群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调试,进行“心理按摩”以缓解和消心理障碍,重新达到心理平衡,以防进入病理状态。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化解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引起各种疾病。诚如诸多研究已表明的那样——过度紧张和压力容易引起心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功能紊乱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等。因此,心理调整成为亚健康干预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尤其是一些可资借鉴的中医心理疗法值得推广和运用。本期关于亚健康状态的心理调整,分为两节进行介绍:一、适合于亚健康人群的心理疗法;二、可资借鉴的中医心理疗法。心理调整是运用中、西医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语言、表情、手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可以启发、教育、劝告、暗示亚健康对象,从而进行心理调适。虽然心理调整的方法很多,亚健康者都能用,但亚健康者毕竟不同于有疾病者,他们还不是患者,不必都要用适合于患者的治疗方法。一些有一定调整作用的方法可以参照使用。常见方法如下:01劝说开导即采用语言交谈的方式对其进行疏导,以消除可能致病的心因,纠正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该法使用广泛,劝导者常以准确、生动、灵活、亲切、适当的语言进行劝导,以帮助他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矫治其心身健康误区,排除其可能的心身障碍。诚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异”。“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因,探病之本,实为一种精神说服疗法。02移情易性是通过精神转移,排除内心杂念,改变其不良情绪。《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情绪不佳时,听听抒情的音乐、观赏喜剧等均有助情绪的转移。古人对此颇有所认识,《千金要方》曰:“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亚健康在白领和高压力人群中十分常见,这类人群往往特别认真,只是醉心于某些目标,以致不能释放压力与压抑,且一时间尚无明确的病症情况,对自身的健康状态也往往掉以轻心,不太当回事,对他们来说,直截了当的劝说常无济于事,故运用改造过的移情易性法,让他们适当转移聚焦点与情绪焦点,合理分配精力与生活时间等,加强必要的心身锻炼和学会自我心理松弛,是很有意义的。03意示暗喻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其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其在无意中接受健康指导性的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以解除其心中疑惑,达到改善多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鉴于亚健康者的上述特点,此法也有其重要意义。意示疗法具体包括使用语言来意示或借物意示等。语言暗示,即巧妙运用语言,暗示某些可能与有关疾病的情况,使其无意中加以了解,从而加强注意,消除不利心因、改善不良情感状态。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事件或物品,暗示某些现象或结果,或提醒对方注意,或消解他的心理症结。安慰剂的作用就包含有这一机理。04宁神静志指通过静坐、静卧、练习瑜珈等方式,以达到抛开杂思乱想之患。如此可进入“内无思想之患,外不劳形于事”的古代养生理想境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强调要注意精神调摄,情绪平和,可使人真气和顺,气血顺畅,阴阳平衡,心身健康。后世医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将宁神静志在养生和防治疾病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静志安神必须提倡十二少,戒除十二多——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尽管这只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但努力参照,尽力实行部分,对人们试图告别亚健康,享有健康来说,实际意义还是非常突出的。05全德养性指认识及遵循自然和人生之道,加强自身的身心和道德修养,陶冶性情,正确领悟人生真谛和社会生活意义,提高自身的综合适应能力,这可从根本上帮助个体改善心身素质,预防心身病症的发生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把人的道德修养看成是个体养生调摄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可见,古代养生家很重视养生和养德。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精神满足,是保证心身健康的重要措施。

全德养性的具体方式方法很多,针对于今天城市里的亚健康人群,改变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态度也属于广义的全德养性范畴。例如,对现代城市里许多因汲汲于琐屑之事而终日烦劳紧张压力过重的亚健康者,笔者常以佛学观念劝告说:“若要活得随意些,只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辉煌些,只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长久些,只能活得简单些;若要活得幸福些,只能活得糊涂些;…”。这虽有调侃之趣,却也深含人生哲理的意蕴,深刻领会,也能有助于全德养性,领悟人生的真谛,加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06情趣养性指通过培养和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借以调养性情。正当而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改变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增加心理宣泄和保持平衡的途径,使精神上总有着某些良好的寄托,避免陷入强烈或持久的情感波动状态,即使有所波动,也较容易走出困境。因此它对于个体形成健康稳定的心身素质很有好处。古代医家认为,读书学理,书法绘画,养花栽竹,玩琴品茗,踏青旅游,寓意奕棋,以及闺房女红等都有一定的移情易性之功,可有助于修心养身。如《寿世保元》认为:“诗书悦心”。《老老恒言》说:“笔墨挥洒,最为乐事。”培养书画雅趣,能激起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中,从而有利于陶冶性情,改善心身素质。今天,生活在现代,可以培养性情的兴趣爱好更多,集邮、摄影、探险、小说等等,不胜枚举。总之,通过这些兴趣爱好,既可释放心身潜能,又可陶冶情性,提高个体的品味境界。随着人生境界的提高,可逐步获得促进内在情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的能力。07社会交往活动积极与人交往,共同从事某些有意义的活动,通过与人交往,能健全自我意识,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和改善心理素质。与人接触和交往是人类基本的社会需求。动物的“社会剥夺”实验表明,被隔绝交往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猴子有更为强烈的恐惧反应,它们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多有损伤,精神上是不完善的。对人的研究结果同样如此。良好的交往活动具有“心理保健功能”,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尤其当人处于危急、孤独、焦虑的情况下,特别需要与人交往。通过与人交往,常可健全自我意识,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和改善心理素质。

(菖蒲)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pstreet.com/yjkyf/14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