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肖妮青少年的亚健康防范与中医养生文化

时间:2017/9/11 12:47:40 来源:亚健康_亚健康常识 作者:佚名

吴肖妮,女,年3月出生,浙江庆元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医院儿科主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州市名中医。曾当选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被评为浙江省“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年,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曾先后多次赴省、医院进修学习,对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疗效独特,对疑难病、危重病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小儿肺炎、哮喘、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腹泻、新生儿病理黄疸等优势病种疗效独特。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门诊地点:医院门诊三楼房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学校的教学在无形中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金标准。因此,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身心失衡,起居无常,饮食不节等。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心里应激增加,情绪失调,容易导致人体系统的精细调节作用失去控制,引起机体生理和心里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亚健康防范与中医养生文化教育及保健。

一、合理膳食

饮食是摄取营养,供给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源泉。但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应饥饱有度,荤素粗细搭配,才能营养均衡。《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合理的膳食,谷肉果菜搭配得当,营养丰富而全面,就能维持和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特别是这类营养是大脑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及时补充可有效改善人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心理压力时的迅速消耗。现实生活中,饮食失宜常见有:

1、饮食无度,暴饮暴食。《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积滞,伤及脾胃,常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症。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呕,保和丸是治疗伤食积滞的常用有效方。

2、偏食少食,粗细不均。孩子的餐盘里,蛋、奶、肉等食物越来越多,而维生素、高纤维相对丰富的谷物、薯类等却越来越少。《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常食油腻食物,易致肥胖、便秘、痔疮等。”进食过少、有些儿童常将饮料、零食当主食,易致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饮食不洁。则易致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各种饮食失宜,最终均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恒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因此,调节饮食,谨和五味,合理配膳,饮食定时,饥饱适中,膳食卫生等就成为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适时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所共知的保健格言,这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能疏通经络,气血流通,才能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庄周《庄子·刻意》中指出:“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吕布韦《吕氏春秋》强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之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主张:“动摇则谷气得消。”倡导用运动锻炼身体,养生保健,创编了“五禽戏。”

以上理论一方面说明“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强调运动锻炼要经常、适时、不间断地进行。青少年们应经常户外活动。每周抽时间到郊外接受光照,呼吸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空气,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也可减少抑郁的发生。

三、保证睡眠

由于学生用脑时间长,脑细胞始终处于疲劳状态,而良好的睡眠可给大脑补充养分,保证学习、生活时精力充沛。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9小时以上,最好保证午睡半小时。

睡前不可饱食,亦不可饥饿。《抱朴子·极言》曰:“饱食既卧,伤也”。《陶真人卫生歌》说:“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隔”。都说明了饱食即卧,则脾胃不运,食滞胸脘,化湿成痰,大伤阳气。故《养生延命录》中说:“饱食即卧生百病”。饥饿状态则饥肠漉漉,难以入眠。俗话说:“早饭宜饱,午饭宜好,晚饭宜少”,是符合中医养生思想的。

睡眠时间:

1、四季睡眠时间:

春三月是推陈出新,万物萌发的时令,传统的养生学认为在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晚睡早起,起床后要头发松散,衣着宽松,在庭院内进行散步和呼吸锻炼,使精神轻松愉快,不要有杀伐之心,抢夺之欲,无名之怒,不要过分劳累,以保持体内的生机和精神的充实和协。

夏三月是万物繁荣秀美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引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在夏季,人们要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时间太长,使情志愉快,心中没有郁怒,像有花苞的植物一样,容色显得秀美,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开发,这就是适应夏季养长之气的道理。

秋三月是收藏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汇渐趋于收敛。秋风清肃,众生收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像鸡一样夜寐晨起,以保持神志的安宁,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可以避免秋天晚上凉气伤肺。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之太过。

冬三月,水冰地坼,此时万物生机闭藏,阴气逐渐盛极。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人类也跟自然生态一样,冬季昼短夜长,人的睡眠时间也相应增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早卧晚起,以待阳光。”可见,早睡是为了养护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是多养阴气,待日出而作。避严寒,求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以防外感,并发他病。

2、一日睡眠时间:古人认为,早起不宜在鸡鸣前,晚起不宜在日出后。对一日睡眠的要求,《老老恒言》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意为每天到午时(即11-13时),人体的阳气逐渐消减,此时要稍稍午睡,以养阳气。到了子时(即23-01时),阳气逐渐增长,此时应该熟睡以养阴精。才能保持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古人要求夜间读书不可超过子时。明代《五杂俎》曰:“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耗血而生病也”。

睡眠质量:睡眠不是越多越好,只睡真正需要的量,才最健康。东晋张湛《养生要集》神仙图中有“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多眠,神放逸”。认为“久卧伤气”,使阳气伤、精神懈怠。

睡眠姿势、睡眠环境、睡眠卧向等也很注重。

四、正视压力

要认识到生存中有压力是必然的,必须学会以积极的身心状态应对各种挑战。一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和七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庄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现象作出反应。过度的情绪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发生多种疾病。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给予更多的开导、鼓励。另一方面要加强挫折教育。孔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让他们认识到:“宝剑锋从磨砺出,从来纨绔少伟男。”

小编:磨刀霍霍









































濡備綍娌荤櫧鐧滈
琛ラ鑴傛敞灏勬恫 闆跺敭 浠锋牸 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pstreet.com/yjkyf/168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