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6703361.html
症状是疾病的前兆
﹏﹏﹏﹏﹏﹏﹏﹏﹏﹏﹏﹏﹏﹏﹏﹏﹏﹏﹏﹏﹏﹏ 生活中最大的打击,不是失去了工作、财产、婚姻等,而是自己或最亲近的人,突然被检查出患上了十分严重的疾病,要么根本无法治愈,需要终生服药来抑制或减轻疾病的折磨;要么已临绝境,医疗只是延缓一下死神的脚步,但病人却要承受疾病与治疗过程中极大的痛苦。最悲惨的事是钱没了,最后人也没了…… 奇怪的是:这些恶疾在被确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是没有症状的。有些人是突然觉得身体很难受,去医院看医生时被发现的;医院看其他小病,结果被意外检查的;还有人是参加常规体检时,被偶然发现的。按理说这些大病应该有一个逐步发病的过程,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提前没症状,一旦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中期或末期呢? 问题就出在看你怎么来定义“症状”这个词了。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如果医学检查没有发现器官或组织有严重病变的生理指标或影像,就不能称之为某某病的“症状”;在患者看来,如果相应的病灶部位没有明显的疼痛与不适感,或者身体没有特别特别难受的感觉,他也不会认为自己病了。例如很多被确诊的肝癌患者,在之前的例行体检中没发现肝脏有问题,患者肝区也无明显的不舒服感。 但在中医看来,这些大病恶疾在病变之初甚至病变之前,早就给我们发出了信号,病人会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症状”。例如生理上头晕、头重、头疼、胸闷、乏力倦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心悸、自汗、关节疼痛、肌肉酸楚、恶心、呕吐等,心理上情绪低落、精神不佳、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嗜睡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烦躁、焦虑、易惊等等。 但是以上这些“症状”,如果没有相应脏腑组织的病理影像或病理指标,西医认为都不是病,因为没有达到某个病的“诊断标准”。但你也不能说这些人很健康啊,于是西方医学就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据说在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身体在疾病和健康之外,还存在一个“虚弱”的状态,并认为“虚弱人与病人仅有一步之差”。亚健康竟然是国内提出的
﹏﹏﹏﹏﹏﹏﹏﹏﹏﹏﹏﹏﹏﹏﹏﹏﹏﹏﹏﹏﹏﹏ 我以前一直以为“亚健康”的概念是西方人提出的,查了资料才震惊地发现,这个词汇竟然是国内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造的!据说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全世界的西医所接受。但是你去查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就会看到该词条的解释如下:“在中国大陆,亚健康是指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人的心理或身体处于混乱,但并没有明显的病理特征。这个词语起源于中国,并只在中国流行,在国际间并未使用。” 其实世卫组织根本没有发表过关于亚健康的定义,可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3月版的《病理生理学》一书中,却明确表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约占5%,患疾病者约占20%,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约占75%(基本上你能看到的有关亚健康的论述,都会引用这段话)。连人民卫生出版社都这样说了,还能有假吗? 就有好事者非要把来龙去脉查个清楚,结果发现最早在网上发表这段话的是国外的一家中医机构——位于美国加州森尼维尔市的炎黄中医研制中心!这是一个经典套路了,某个海外的英文中医药网站首先造了谣,然后这个谣言再被国内的网站引用,就成了来自英文世界的消息了。至于为什么要造谣,无非是为了推销针对“亚健康”的保健品或医疗服务而已。 尽管国外并不承认“亚健康”的概念,但并不妨碍这个词汇在中国大行其道。截止到年,“亚健康学术研讨会”已经在中国开了8届,亚健康的英文名也被修正为“SUB-HEALTH(SH)”。到了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起草发布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正式地对亚健康做出了权威性的定义: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有意思吧,这个定义竟然是中医提出的!仔细想想,中医提出这个概念也无可厚非,因为中医一直在倡导“治未病”,现代医学认为前述的那些症状都不是病,而中医从标本始末入手,认为那些症状很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萌芽状态,不抓紧治疗,发展为大病就很难治了。 更准确的表述为:中医认为那些症状表明病人的体质已经出了问题,体质在中医里的定义比较复杂,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等。体质不好的人,往往是外邪(长期处于寒、热、湿、燥、风等环境中)与内劳(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过多的体能与精气消耗),不正确的饮食习惯与七情六欲等交错导致的。中医认为体质的问题已经是一种病态了,但为什么不直接说患者已经生病,反而有些人要提出“亚健康”这个说法呢?中医讲究辨证
﹏﹏﹏﹏﹏﹏﹏﹏﹏﹏﹏﹏﹏﹏﹏﹏﹏﹏﹏﹏﹏﹏ 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们国家医疗机构的话语权,长期以来一直掌握在西医里。医院都是按照西医标准建立的,那么诊断标准自然也会遵循西医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出现某个患者西医认为没病,中医却认为有病这样的公开矛盾,因为涉及的问题太多了,例如请病假的标准,医疗保险的审核与报销等等。 其次,即使把这些“亚健康”状态都当做病,中医能不能治好呢?西医因为不认为是病,也就无药可治,可病人身体上的不适与痛苦感是真实的,如果中医都能给治好了,因为“亚健康”人群远大于西医标准下的疾病确认人群,那么中医门诊一定门庭若市,中医也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更高的地位。事实上呢?中医可能也不能很好地治愈这些“亚健康”症状。既然未必治得好,又怎么好意思宣称“亚健康”就是病呢? 既然是病,为什么未必治得好呢?这就要从中医独特的诊疗思路说起了。中医将疾病分为两种,一种叫“标”,一种叫“本”,所谓“本”是指本源的、原位的、实质性的疾病;所谓“标”是指本病在身体各处呈现出来的症状(其实中医的标本意义十分复杂,这里只取其一)。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棵树生病了,树根上的病叫做“本”,树枝末梢与树叶的病叫做“标”。本决定了标,光治标不治本,就像不解决树根的问题只去修剪治疗枝叶,这棵树永远好不了。 中医诊病之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去“辨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句话你可能不太明白,举个例子吧:西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感冒病毒引起的同一种疾病,中医却会根据病因和机体反应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中医并不看重“症”的差异,而着重于“证”的区别,搞清楚了是什么“证”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向,例如对于不同的感冒之“证”,可以采取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 在中医看来,很多患者有相同的“本”或“证”,但是表现出来的“标”或“症”各不相同;很多患者的“本”或“证”不一样,但表现出来的“标”或“症”却完全一样。那么在治疗时针对前者会“异病同治”,针对后者会“同病异治”。例如三个患者一个咳嗽、一个腰痛、一个呕吐,中医师可能会给这三个人开一样的药。又例如三个患者都是咳嗽,但中医师开给三个人的药方却都不相同。 这里回答一下:为什么很多人的恶疾在被确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没有症状?其实有症状,只是患者没有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例如很多胰腺癌患者,在前期食欲不振,经常拉肚子,身体消瘦乏力,但胰腺位置却没有不适感。很多被确诊的子宫癌患者,为什么没能早检查早发现呢,是因为她们的早期症状与普通的月经不调没多大区别。 说到这里我还是没回答前面提出的“中医未必能治疗亚健康”的问题,那答案究竟是什么?西医对于疾病的检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中医有没有标准?有,就是“辨证”,可是这个“辨证”太难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经验与灵感。同样一个医院,得到的诊断与用药基本相同,如果你去看不同的中医,不但开的药方差异很大,甚至连你究竟得的什么病(证)都说法不一。改善危险体质
﹏﹏﹏﹏﹏﹏﹏﹏﹏﹏﹏﹏﹏﹏﹏﹏﹏﹏﹏﹏﹏﹏ 建国以后中医长期处于一个被挤压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中医的教学培养体制也有很大问题,导致了很多中医师医院校毕业生不会看病的问题,能看病的中医师本来就不多,这其中能不能做到辨证准确,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下、经验多寡。再说了,即使辨证功力很强,开方治疗的水平未必也高,因为中医的“论治”,又是一门大学问,能在治上做到药到病除的才能叫“名医”。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几乎所有的重症恶疾患者,在前期一定会有前述的某些所谓的“亚健康”症状表现,但并不代表有了某些“亚健康”症状,就一定会导致重症恶疾,或者就是大病的萌芽状态。例如至少有几十种重病都会导致头痛,但很多人头痛了几十年也活得好好的,医院一直检查不出来原因。 以上几方面因素就是中医提出“亚健康”这一概念的原因。这个提法的本意很好,是为了提醒我们重视自己的身体状态,对于可能的疾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体质的下降保持高度警惕与及时纠正。但是事与愿违,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被蓬勃发展的保健品与健康理疗行业作为了促销的工具,成功营造了一种全社会的恐慌,各种相关产品与服务大行其道,给冗余消费制造了巨大的市场。 问题的关键在于“亚健康”是一个不能定义概念:健康作为一个理想化的极值,现实中没有任何人能够达到,那么除了影响生活的疾病,所有人都能被划进“亚健康”的范围内中。由于不再相信保健品商家的忽悠,再加上亚健康涵盖的身体不适与人群过于广泛,现在的人不但对于“亚健康”这个词汇比较麻木,反而产生了“亚健康”就代表接近健康、无关紧要的自我心理暗示。 在浩然看来,“亚健康”的提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即使在中医界内部,也有很多中医不赞成使用这一概念。但是关于“亚健康”状态与可能潜伏的重症恶疾之间的关系,却值得更多的人高度重视。如果你的身体长期处于本文描述的那些“亚健康”状态(比如“危险体质”可能更适合),建议你做好以下几点:最好定期体检,做到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改正不良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以防体质进一步恶化;
可以服用一些保健品和营养品,但是别太迷信;
通过中国内家的养生功法,例如站桩、打坐、太极拳、导引术等,或者其他一些有益于康复疗愈的方法,例如能量疗愈场等,恢复体质,提升元气,增强对疾病的防范能力,并将可能的大病恶疾扼杀在萌芽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