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Berkman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亚健康”(Sub-health)。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首次确定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及其中文定义:亚健康即指无临床特异症状体征,或者出现非特异性主观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疾病倾向信息的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体质与心理失衡状态[1]。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健康——疾病的两极医学理论模式,确立了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新模式。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的分类
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
亚健康可划分为: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
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等;某些病原携带状态:如乙肝病原携带者等;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压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等偏低状态等;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类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病因
自然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机体劳损,免疫力下降,神经调节失调,内分泌紊乱,自然衰老过程带来人体亚健康状态。同时,规律的人体生物钟现象的打破和生物周期低潮期的到来,也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
社会生活环境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失去规律,许多人为了金钱或事业不注意饮食、睡眠等身心的调节,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大气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等对很多居住于城市的人们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思想因素每个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和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在交往时会发生对自己和社会认识的偏差,几乎每个人在某个时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出现的频率和量的积累,则导致了疾病的产生。
情感因素在社会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交流纽带越来越脆弱,对感情生活的信心也在降低,许多人不知道怎么样表达情感而产生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的不和谐。同时,人们对社会和自我认识不够,从众、无望、偏执、抑郁、焦虑导致了身体不适和行为失常。
药物及保健品因素生活中个体或某些医疗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存在滥用药物之弊,特别是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滥用,导致机体耐药性增加,菌群失调严重。同时人们根据某些不负责任的广告介绍乱用保健品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会影响自身的“生物钟”,破坏人的自身调节,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诊断
亚健康患者临床上以自觉身体不适为主,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只表现为功能异常,故临床诊断多以症状为主,中西医对亚健康诊断标准尚未完全定论,亚健康患者常见以下临床表现:浑身乏力、易感疲倦、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孤独自闭、做事冲动、头脑不清醒、头痛脚重、眼睛不适、鼻塞耳鸣、声音嘶哑、容易晕车、记忆力减退、不能久站、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懒于交往、睡眠不良、不能早起、时时欲睡、手脚发凉、肢端麻木、腋下多汗、口舌易溃、心悸、自汗盗汗、便秘、口臭、反酸嗳气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