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两课亚健康调理师六十七刮

时间:2020/6/1 18:20:22 来源:亚健康_亚健康常识 作者:佚名

治疗白癜风诀窍 http://m.39.net/pf/a_4790111.html

-------每周一、五为大家倾情奉献------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科院《亚健康调理》

6肺炎

肺炎发病急剧,最常见的症状为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吐

铁锈色痰。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达39—40℃,持续高热同时伴头

痛、疲乏、全身肌肉酸痛。若病变范围广泛,可因缺氧引起气急和

发绀。部分肺炎患者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黄疸等。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头部额旁1带(双侧),额顶带前1/3。胸、背部肺脏体表投影区。

脊椎肺脏对应区。全手掌部,重点是肺、气管区。全足底部,重点肺、气管区。

经络穴位:

背部:督脉——大椎至至阳。

膀胱经——双侧风门、肺俞、心俞;胸部:任脉——天突至膻中。

前胸——由内向外刮拭。

上肢:肺经——双侧尺泽、孔最;大肠经——双侧曲池。

下肢:胃经一一双侧丰隆。

7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病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脾胃虚寒、肝郁气滞有关。寒邪犯胃,胃

脘疼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胃虚寒者胃

疼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肝气

犯胃,胃脘胀痛,连及两肋,嗳气,大便不畅。胃虚寒者禁用泻法。食欲不振、胃扩张也可参考此症刮痧治疗。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头部额旁2带(双侧),额顶带中1/3。

耳部胃区。

下第二掌骨桡侧胃穴。个手掌、全足底,重点是胃区。上腹部胃的体表投影区。

脊椎胃对应区。

经络穴位:

背部部:膀胱经——双侧胆俞、脾俞、胃俞。

腹部:任脉——上脘、中脘。

上肢:心包经——双侧内关。

下肢:胃经——双侧梁丘、足三里。

8呃逆

呃逆是一种气逆上冲胸膈,致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症状。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头部额中带,额旁2带(双侧)。手掌胃区上缘,手背胸椎区。脊椎横膈对应区。

经络穴位:

背部:膀胱经——双侧膈俞、膈关。

腹部:任脉——中脘。

奇穴——双侧呃逆。

上肢:心包经——双侧内关。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

久呃不止者加刮任脉——气海、关元。肾经——双侧太溪,用补刮法。

9呕吐

呕吐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借以将胃内容物不自主地经食道从口腔中排出的一种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所致。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

头部额旁2带(双侧),额顶带中1/3。手第二掌骨桡侧胃穴。上腹部胃的体表投影区。脊椎胃对应区。

全手掌部,重点是胃区。

全足底部,重点是胃区。

经络穴位:

背部:督脉——至阳至脊中。

膀胱经一一双侧膈俞至胃俞。

腹部:任脉——天突、中脘。

上肢:心包经----双侧内关。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

10腹胀

腹胀为自觉腹部胀满,暖气和矢气不爽,严重时则腹部鼓胀膨、隆的一种症状。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

头部额旁2带(双侧),额顶带后l/3。腹部胃、肠、肝脏的体表投影区。

脊椎胃、肠、肝等病变部位对应区。手掌部胃、肠区、食指、小指。

全足底部,重点是胃区、肠区、肝区。

经络穴位:

背部:督脉——大椎至命门。

膀胱经——双侧肝俞至胃俞,大肠俞至小肠俞。

腹部:任脉——上脘至下脘、气海。

胃经——双侧天枢。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

肝经——双侧太冲。

脾经——双侧公孙。

11腹痛

腹痛是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中医学认为腹痛的发生与受寒、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气滞血

瘀及平素内脏阳虚有关。除外科急腹症外,常见病的腹痛均可照

此刮痧治疗。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头部额旁2带(双侧),额顶带中1/3。手第二掌骨桡侧十二指肠至下腹穴间的痛点。

腹部胃,大、小肠的体表投影区。

脊椎胃,大、小肠等病变部位对应区。

手掌部肠区。全足底部,重点肠区。

经络穴位:

背部:膀胱经——双侧脾俞至大肠俞。

腹部:任脉——中脘至关元。

胃经——双侧天枢。

上肢:心包经——双侧内关。

下肢:胃经——双侧梁丘、足三里至上巨虚

12腹泻

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或便质稀薄如糜,可像浆水样。

中医学认为本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致泻发病急病程短,常见于夏日暑湿外感和饮食不洁时。内伤致泻日久多虚。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

头部额旁2带(双侧),额顶带后1/3。

手部第二掌骨桡侧十二指肠至下腹穴问的痛点。

手掌部肠区、食指、小指。

全足底部,重点是肠区。

腹部大、小肠的体表投影区。

脊椎大、小肠对应区。

经络穴位:

背部:膀胱经——双侧脾俞至大肠俞。

腹部:任脉——中脘至气海。胃经——双侧天枢。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至上巨虚。

脾经——双侧阴陵泉、公孙。

13便秘

凡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大便次数减少,秘结不通,超过2天以上者称为便秘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

头部额顶带中1/3,额顶带后1/3。

腹部结肠、直肠的体表投影区。

脊椎大、小肠对应区。

手掌部肠区、食指、小指。

全足底部,重点是肠区。

经络穴位:

背部:膀胱经——双侧大肠俞。

腹部:胃经——双侧天枢。脾经——双侧腹结。

上肢:三焦经——双侧支沟。大肠经——双侧手三里。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至上巨虚。

14胁痛

胁痛是以单侧或双侧胁肋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学认为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与肝相表里,故胁痛多与肝胆及胁肋部疾患有关。有肝气郁结、瘀血内停和肝阴不足之分。

肝气郁结:以胁肋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伴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频作。瘀血内停:胁肋剧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肋下可见瘀斑或瘀块。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则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目眩晕。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

头部额旁2带(对侧),额顶带中1/3。

右胸胁、右背肝脏体表投影区。

脊椎肝脏对应区。

全足底部,重点是肝区,五趾根部至足背部。

经络穴位:

背部:膀胱经——双侧肝俞、胆俞、脾俞。

胆经——患侧京门。

胸部:肝经——患侧期门。

胆经——患侧日月。

阿是穴—_胁肋部疼痛处。

上肢:三焦经——双侧支沟。

下肢:胆经——双侧阳陵泉。

肝经——双侧太冲至行间。

15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和外界景物旋转,站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晕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乘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昏倒。

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1—2个全息穴区):头部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颞后斜带下1/3。颈椎头部对应区。手掌中指。手部第二掌骨桡侧头穴。全足底部,足大拇趾及趾根部颈椎区。

经络穴位:

头颈部:奇穴——四神聪。督脉——百会至风府。

胆经——双侧头临泣、风池至肩井。

背部:膀胱经——双侧肝俞、肾俞。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脾经——双侧三阴交。

肝经——双侧太冲。肾经——双侧涌泉。

热烈祝贺君竹丽人品牌年11月19日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君竹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盖闻业分百类,以医者为仁,人有百流,而德才共钦,舍此孰可论君子乎?

予之谓君子也,仁义之行,山河动容,信德之言,气贯九重;修心如镜,日月齐晖,来自巴国多险岳,汉水贯长虹,中有一杰,人中凤也,乃本君,王氏君竹,十二学医,四十载求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竹于胸;《千金方》《伤寒病论》如数家珍;著《现代经络美容》,挥毫《和谐中国》,《科技复兴》《中国学者》箸学;拜师于红墙,施人于众生,办学于蓉城,举世瞠目;养性如竹,丽人天下,义无愧于名,其仁德久荡与心胸,故以君竹丽人名市者,岂仅上口而已也哉!

方今医界,春秋鼎盛,群雄奋跃;紧鼓密云,名逞雄略。君竹既出,伊易晚悦,赫赫正途,昂昂伟业,展奇材之未晚,凭英胄之一绝,择其善,从其能,得翼翼之股肱;左青龙,右白虎,催堂堂之鼓乐,夫堂者,阵也;灸者,兵也;水火者,谋也;管理者,将军也,突突兮指法行云,芸芸乎久疾皆除。

招招术妙,款款情殷,欢呼之声自巴山而雷动,倾慕之客从华夏而星奔,听慷慨之言,观叱咤之行,信乎大道源于天地,君子出自白丁,时君竹之旌,内则可率士气,外则可壮丹田,上则可泣日月,下则可御鬼神,又岂是一针灸之诚耳,座君竹府,颂君子文;喝君竹酒,践君竹行人生之,此也大快,复何他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pstreet.com/smwt/728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