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是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规定优先防治和重点防范的5种一类动物疫病之一,其对世界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
一、防控现状
新城疫作为一种禽类疾病,传入我国已经有近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动物防疫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加强,鸡群中的新城疫已经很少大规模的爆发。
但是,近年来以鸡群出现拉稀、产蛋下降、蛋品质变化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症状的新城疫,在鸡群特别是免疫过疫苗且抗体水平较高的鸡群中零星散发的病例较为多见。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部分养殖户防疫免疫工作的现状,总结几点新城疫防控失败的原因,仅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二、失败原因
1、免疫混乱
a、免疫剂量越大越好
部分养殖户在新城疫的免疫上有一个误区,认为既然这个病最好的预防手段是免疫,那么免疫时疫苗的使用剂量就越大越好,有一种油多不坏菜的思想,明明免疫1羽份的剂量就可以产生完全保护力的,为了寻求自己心里上的踏实,不顾科学在实际操作中加倍、再加倍的加大使用剂量,甚至很多养殖户长期用4羽份的剂量进行免疫。
长期大剂量应用疫苗会增加疫苗毒引发新城疫的危害,特别是毒力较强的I系疫苗长期大剂量使用更容易返强,成为新城疫新的病毒源。
免疫剂量推荐表:
b、免疫间隔越小越好
部分养殖户只要遇到蛋壳颜色的变化,不加以做任何原因分析,就会直接选择做新城疫疫苗;更有甚者把新城疫活疫苗的免疫间隔固定为30天一次。
这样做鸡体的抗体被反复中和,不利于维持抗体的保护水平;长期给予鸡群过大的免疫压力极易造成机体的免疫麻痹,反而不利于新城疫的防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好抗体监测手段,以抗体水平的高低(保护率)作为免疫的参考依据,活疫苗的免疫间隔最低不能小于60天。
2、不重视灭活疫苗与活疫苗的联合运用
新城疫虽然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是要想真正在临床上防控住它,必须要做好灭活疫苗与活疫苗的联合使用。因为对于防控新城疫来说,局部粘膜抗体与体液抗体同等重要。活疫苗免疫全面,能产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局部粘膜抗体,但体液抗体总体水平低;灭活疫苗主要产生以IgG为主的体液抗体,产生抗体水平高,但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局部免疫。
在防控实践中,必须用活疫苗进行占位以及封堵感染门户;还要用灭活疫苗加强全身体液抗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把新城疫彻底制服。
3、不重视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指通过有效的防疫措施,切断病原与鸡体的传播途径,达到“将鸡舍外的病原拒之门外,鸡舍内的病原就地消灭”的目的。
在部分养殖场,鸡舍很少消毒甚至从不清扫鸡舍,屋顶上挂满蜘蛛网;鸡粪清理不及时,甚至就堆放在鸡舍旁;死鸡不及时清捡,任由狗、野猫等随地撕咬。
在此提醒广大养殖户,养鸡一定要有生物安全的概念,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条件尽可能的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三、防控建议
1、发挥好生物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切断五项传播途径,特别要切断鸡与鸡的传播路径,及时淘汰癞鸡、病鸡等,不让这些亚健康鸡成为培育病毒的温床。
平时还要注意做好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时刻注意